1
认识慢性盆腔痛:
不止是“疼痛”那么简单
什么是慢性盆腔痛?
慢性盆腔痛(CPP)通常指盆腔区域持续3-6个月以上的非周期性疼痛,与妊娠无关。它可能表现为坠胀、刺痛、酸痛等,且常伴随其他症状,如疲劳、睡眠障碍或情绪低落。
与普通痛经的区别
- 痛经多与月经周期相关,而CPP可能在任何时间发作,且疼痛持续时间更长、程度更顽固;
- CPP可能由多种器质性或功能性疾病引起,如子宫内膜异位症、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、神经病理性疼痛等,约30%-40%的患者甚至找不到单一明确病因。
2
科学应对:
分阶段、多手段“精准作战”
基础干预:安全有效的“入门方案”
1. 非药物治疗:从身体到心理的全面调节
- 盆底理疗:通过手法放松、生物反馈训练等方式缓解盆底肌紧张。一项观察性队列研究纳入374例骨盆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,结果显示,在学习使用治疗棒进行内部肌筋膜触发点松解后6个月时,报告使用止痛药的患者减少了22%。
- 运动管理:低强度运动(如瑜伽、游泳)可促进内啡肽分泌,改善疼痛。一项小型试验纳入60例CPP女性,比较了常规治疗与常规治疗+瑜伽,结果显示,干预8周后,瑜伽组的疼痛减轻且生存质量提高。
- 认知行为疗法(CBT):通过调整思维和行为模式,打破“疼痛-焦虑”的恶性循环。根据临床经验,患者往往要么获得显著疗效,要么根本未获得任何疗效,但由于CBT风险较低,几乎所有慢性疼痛患者都可从中获益。
2. 药物治疗:对症选择的“核心武器”
- 非甾体抗炎药(NSAIDs):如布洛芬,常用于治疗慢性疼痛,其耐受性良好,比阿片类药物更安全且成本低。一篇meta分析纳入13项试验,评估了NSAID对腰痛的疗效,发现NSAID比安慰剂更有效(视觉模拟评分法均数差值为-6.97分,95%CI -10.74至-3.19)。
- 肌松药与神经调节剂:环苯扎林是一种骨骼肌松弛药,其药理学作用类似于三环类抗抑郁药,基于纤维肌痛患者的研究,与安慰剂相比,环苯扎林可改善睡眠和疼痛症状;加巴喷丁等抗癫痫药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有效,但数据存在不一致性,例如2020年一项多中心试验显示加巴喷丁对CPP总体无效,而早期小型研究报道其有益。
- 激素治疗:对与月经周期相关的疼痛,可使用复方避孕药或孕激素类药物(如含孕激素的宫内节育器),持续使用能有效治疗痛经,还可能使较小的腹膜表面子宫内膜异位种植灶蜕膜化。
进阶干预:针对顽固症状的“精准打击”
1. 触发点注射与神经阻滞
- 在超声引导下,将局部麻醉剂注射到盆底肌的“扳机点”(高敏感结节),多项研究支持触发点注射对CPP患者有轻度疗效,通常针对肌筋膜盆腔痛。
- 对明确神经卡压问题(如阴部神经),神经阻滞术可注射麻醉剂或类固醇,缓解神经炎症。对于推定诊断为神经相关疼痛的患者,若神经阻滞能明显减轻疼痛,则支持该诊断并能缓解疼痛。
2. 手术治疗:谨慎选择的“最后防线”
- 仅适用于明确病灶且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,如重度深部浸润性子宫内膜异位症、可通过触诊子宫平滑肌瘤再现的局部痛等。一项回顾性研究纳入54例CPP患者,均接受了针对疑似卵巢残余物综合征的手术,结果有约40%的患者报告疼痛至少减轻50%。
- 需注意:子宫切除术后仍有5%-38%的女性存在疼痛症状,术前存在中枢敏化标志物、抑郁等因素会增加持续疼痛风险。
3
日常管理:
构建疼痛“防护网”关键细节
-饮食与生活习惯:
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疼痛女性在12个月无麸质饮食后,疼痛症状显著改善;补充ω-3多不饱和脂肪酸可能改善慢性疼痛,主要是减轻痛经。此外,避免久坐、穿高跟鞋,注意腹部保暖以减少盆腔充血。
-心理调节:
医生的积极期望对治疗效果有积极影响,患者的正性情感与实验性疼痛敏感性降低相关。通过正念冥想、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,可辅助改善疼痛感受。
4
何时需要就医?
别让“忍痛”耽误治疗
出现以下情况建议及时到妇科或疼痛专科就诊:
- 疼痛持续超过3个月且影响正常生活;
- 伴随异常出血、发热、性交痛或排尿/排便异常;
- 有盆腔手术史、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基础疾病。
慢性盆腔痛的管理需要耐心与科学方法的结合。通过及时评估、规范治疗和日常防护,多数患者可有效控制症状,逐步恢复生活质量。现代医学正通过多学科综合手段,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策略。
有任何健康问题可以扫码联系小助理↓
别忘了点
哦!
股票在线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