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深圳有件挺有意思的新闻,在网上引起了不少人的讨论。
事情是这样的,有61辆报废车被公开拍卖,这些车子在露天停车场放了很多年,可以说是风吹日晒,饱经沧桑。
最后,一个买家花了22万多一点,就把这批车全部拿下了。
消息一出来,大家就议论开了,说什么的都有。
有的人觉得,这买家可真是捡了个大便宜,算下来平均一辆车才三千六百多块钱,现在随便一辆旧电动车的价格都不止这个数了,更别说里面还有像丰田锐志、切诺基这样的车,随便拆点零件卖卖,这不就发财了吗?
但也有很多人不这么看,觉得这事儿没那么简单,天上不会掉馅饼,这22万花出去,背后肯定有咱们普通人看不到的门道,说不定最后算下来,不仅不赚钱,还得往里赔钱。
那么,这笔买卖到底是赚了还是亏了?
为什么一场看起来这么划算的拍卖会,现场却冷冷清清,只有六家公司参与,加了几次价就匆匆结束了呢?
其实,这背后牵扯到的东西,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,它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买卖,更是整个报废车回收行业现状的一个缩影。
首先,咱们得说说这批车到底是个什么状况。
很多人一听有丰田锐志,眼睛都亮了,觉得那可是个宝。
但在现实中,这些车和我们想象中的“二手车”完全是两码事。
文件里描述得非常直接:锈穿烂透。
这四个字的分量很重。
这些车常年停在户外,车漆早就失去了光泽,车身钢板在雨水和空气的侵蚀下,从里到外都生了锈,很多地方可能用手一按就是一个窟窿。
就拿那辆清单里提到的切诺基来说,底盘都锈穿了,这意味着汽车最重要的大梁结构已经损坏,失去了承载能力,别说开上路,就连吊起来挪个地方都得提心吊胆,生怕它在半空中散架。
所以,指望从这些车上拆下什么完好的发动机、变速箱来卖钱,基本上是不现实的。
螺丝和车身早就锈成了一体,想拆下来费时费力,而且拆下来的零件,内部状况也堪忧,谁敢买、谁敢用呢?
所以,对于专业的回收公司来说,这些车的价值,基本上就等同于一堆废铁。
接下来,咱们再来算一笔账,看看处理这些“废铁”需要花多少钱。
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。
正规的报废车回收拆解,可不是我们想象中拿个大锤子砸烂了事那么简单,它有一套非常严格的流程和标准,而每一个环节,都是白花花的银子。
第一笔大头开销,就是处理车里的各种液体。
一辆汽车里,有机油、刹车油、防冻液、玻璃水,空调里还有制冷剂(氟利昂),电瓶里还有强酸电解液。
这些东西都属于危险废弃物,是绝对不能直接排到地上的,否则会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。
正规公司必须先把这些液体全部抽出来,分类储存,然后交给有专业资质的危废处理公司去进行无害化处理。
光是这一项,处理一辆车的成本,摊下来至少就要八百块钱。
61辆车,光是这项环保处理费,就得花掉将近五万块。
除了环保成本,还有场地、人工和税务成本。
在深圳这样寸土寸金的城市,租一个能合法堆放和拆解61辆车的场地,费用可不低。
拆解工人也不是随便找的,他们需要懂得安全操作,知道如何避免拆解过程中发生危险,一个熟练工人的工资,一个小时几十块钱是跑不掉的。
更重要的一点是,这次拍卖要求买家必须是正规的有资质的企业,交易完成后,卖掉废钢等回收物所得的收入,还需要开具发票,缴纳13%的增值税。
这一点,就把那些走街串巷收车的“黄牛”给排除在外了。
黄牛收车,往往是现金交易,不用交税,所以他们可以给车主开出比如五千块一辆的价格。
而正规公司要承担税务成本,自然在出价上就得精打细算。
所以,为什么拍卖价会比黄牛的收购价还低,原因就在这里,因为正规军的运营成本实在是太高了。
算到这里,我们再回头看那22万的成交价。
买家首先付出了22.168万的购车款,然后还要投入近5万的危废处理费,再加上场地租金、人工、水电、运输、税务等一系列费用,总成本可能轻松就超过了30万。
那么,这61辆车能卖回多少钱呢?
按照一辆车平均1.5吨重,回收率打个七折来算,能得到的废钢大概在60多吨。
按照近期废钢每吨2300元左右的收购价,总共也就能卖个十五六万。
这还没算拆解出来的少量有色金属和塑料等物品的价值,但即便全加上,想要覆盖掉三十多万的总成本,难度非常大。
这么一算,这笔买卖别说赚钱了,很可能就是白忙活一场,甚至还要亏本。
那么,为什么明知可能不赚钱,还有公司愿意来拍呢?
这就涉及到更深层次的行业格局和国家政策了。
目前,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汽车报废的高峰期。
全国超过3.4亿辆的汽车保有量,意味着未来十年将有海量的汽车需要报废处理,这是一个规模上万亿的巨大市场。
但是,国家对这个行业的监管也越来越严格。
过去那种小作坊式的、污染严重、资源浪费的拆解方式,正在被明令禁止和淘汰。
取而代之的,是鼓励和扶持那些规模化、专业化、环保达标的大型回收企业。
国家通过设置严格的资质门槛,其实就是在进行一轮行业洗牌,把不合规的玩家清理出去,让资源向那些愿意投入环保、进行精细化拆解的正规企业集中。
这些大企业玩的不是一车一辆的利润,而是规模效应和资源循环利用。
他们可以将报废车“吃干榨尽”,轮胎炼成再生胶,玻璃造成纤维材料,实现价值最大化。
对于这样的企业来说,参与这次拍卖,或许亏一点钱并不要紧,重要的是维持自己的从业资质,保持在市场上的活跃度,为将来承接更大规模的报废车业务打好基础。
这更像是一种战略性的投入,而不是一次单纯的投机。
所以,这起看似简单的拍卖事件,实际上是中国汽车后市场和环保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生动写照,它告诉我们,任何行业想要长远发展,都必须走上规范、合法、绿色的道路。
股票在线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