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经方里的光阴故事】
藏在骨科诊室里的“第一方”:治骨折、消肿胀,连卧床不适都能搞定!
四哥王俊颀,身为洛阳正骨医院的中医骨科专家,不仅正骨技艺精湛,在中医中药的运用上更是别出心裁、出神入化。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,便是他创制的“骨折卧床患者第一方”(简称“第一方”)。
药物组成
桃仁10g、红花10g、当归13g、川芎9g、赤芍13g、桔梗6g、柴胡10g、川牛膝15g、枳实15g、大黄15g、甘草6g。每日1剂,分两次煎服,一般可连用7天左右。
功能与主治
- 功能:理气活血,通腑祛瘀。
- 主治:
1. 骨折或软组织损伤引发的局部肿胀疼痛、活动受限;
2. 骨折及卧床导致的次生不适,如腹胀腹痛、胃脘胀满、食欲不振、便秘、呼吸不畅、心烦失眠、头晕恶心,或午后低热等。
方解
骨折后,受伤部位常出现肿胀疼痛、活动受限,正如《仙授理伤续断秘方》所言“凡肿是血作”,这是因经络阻滞、瘀血停留,不通则痛所致。
而卧床期间,易致气机阻滞,升降失常:清阳不升则头晕,浊气不降则恶心、腹满腹痛、便秘、食欲差;气机不畅引发呼吸不顺,“胃不和则卧不安”进而导致心烦失眠,瘀血阻滞还可能引起午后发热。
此方巧妙配伍:
- 以四逆散(柴胡、芍药、枳实、甘草)调理气机,通达全身表里上下;
- 用“不全桃红四物汤”(桃仁、红花、当归、赤芍、川芎)活血化瘀;
- 大黄既能助活血化瘀,又可通腑泻热、祛瘀通便,为瘀血找“出路”;
- 川牛膝引药下行,协同调理气机、活血化瘀、助大黄通便;
- 桔梗开宣肺气,与川牛膝一上一下、一表一里引导药力,同时“提壶揭盖”,助力肺气宣发肃降以通腑。
方中不用生地,因其无祛瘀功效;用枳实代替血府逐瘀汤中的枳壳,一来枳实是四逆散原药,理气作用更强,二来与大黄配伍堪称“黄金搭档”,能增强通腑通便之效。
关于“第一方”中大黄的运用解析
“第一方”脱胎于王清任的血府逐瘀汤,但其功效远胜前者。针对方中大黄的争议(如15g用量是否致泻、能否连用5-7天),四哥的解析如下:
1. 理论依据:
遵循中医“攻邪理论”,《内经》提出“血实宜决之”,张从正亦强调“邪气加诸身,速攻之、速去之”。用大黄可使瘀血随大便排出,如同大禹治水重在疏导,为邪找出路。
2. 配伍妙处:
- 大黄配枳实:承气汤雏形,增强通腑之力,正如《医方集解》所言“去实热用大黄,无枳实不通”;
- 大黄配柴胡:类简化大柴胡汤,清泻少阳阳明实热,助脏腑气机升降;
- 大黄配桔梗:桔梗宣肺开上窍,大黄通腑开下窍,因“肺与大肠相表里”而泻表安里;
- 大黄配川牛膝:互助力,引药下行、驱逐下肢瘀血;
- 大黄配桃仁:具桃仁承气之意,通便化瘀;
- 大黄配四逆散:入气分增强理气;配桃红:入血分强化活血,实现“行气不伤气,活血不耗血”。
3. 用量与用法:
大黄苦寒,久煎可减弱泻下作用、保留活血逐瘀功效。故每剂用15g,与其他药同煎(严禁后下),既能使大便软畅,又不致水泻耗阴耗气。若初诊时骨折日久、便秘严重,首剂大黄可后下。
4. 为何不用芒硝:
芒硝泻下作用更强且迅猛,而“第一方”需大便软畅的持久效果;此外,大黄与方中诸药配伍精妙,芒硝则无此优势,故舍芒硝用大黄。
《神农本草经》称大黄“主下瘀血、荡涤肠胃”,张介宾更将其列为“药中四维”,可见“第一方”用大黄恰如其分。
验案分享
“第一方”不仅适用于骨折卧床,对扭伤、挫伤引发的软组织红肿痛亦有良效。
某男,44岁,因摘核桃坠树扭伤小腿,经西药治疗1周无效,局部肿胀疼痛明显,无法行走。2019年8月26日求诊,考虑其外伤红肿机理与骨折瘀血相似,遂用“第一方”加三七6g(打碎共煎),连服5剂。
9月6日复诊:患者大便黑软,腿部肿胀大减,疗效显著,续开5剂。
9月13日三诊:腿胀痛感消失八成,大便除1日2次略溏外,颜色已变黄,再开5剂。
9月22日再诊:大便正常,局部肿痛基本消失。
四哥的“骨折卧床患者第一方”疗效确切,今分享给同道,愿能造福更多患者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股票在线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